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兼神经科主任樊东升教授接受丁香园采访实录

2007-09-03 0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xiaoyan
字体大小
- | +

丁香园:现在干细胞的研究很热,但是对于干细胞应用于ALS、帕金森等疾病还是有很多的争论,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樊东升教授:干细胞的进展很多,但是现阶段还是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有些具体的作用环节尚不明确;即使有些试验结果是不错的,但到底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在起作用是不清楚的。因此,在目前很多机制尚不明确的基础上,我主张进行更为细致的、深入的研究,而不赞成盲目进行临床试验。

丁香园:那您具体进行过哪些干细胞的研究呢?

樊东升教授:我做的就是神经变性疾病的干细胞研究,初期发现有一些好转的结果,但是1年之后的效果就不太明显了。我们考虑是由于神经生长因子在起作用,不是直接的细胞的变化,所以下一步,我们可能就是直接将一些神经因子运用于神经变性疾病来观察效果,这个实验项目已经在国外注册了。总体来说,干细胞是希望,但还不是现实。

丁香园:现在很多基层医院都开展肌电图项目,这其实是一个相对来说要求比较高的操作,您是怎么看的呢?

樊东升教授:总的来说,应该还是非常有前景的。肌电图应该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了,国内开展该项目的不足就在于操作缺乏规范性,这与操作员的资质有很大的关系。国外就要求肌电图操作者必须是神经科医生,对神经疾病非常了解;但是国内由于种种人为因素,操作人员多为非专科出身,有些甚至对肌肉的解剖都不太了解,当然也就很难准确操作和分析了。

丁香园:那神经病学分会有没有什么措施来改善这种情况呢?

樊东升教授:我们已经在崔丽英教授的领导下制定了肌电图操作规范,基层医院只要按照规范操作,问题就不大。

丁香园:那这个规范什么时候面世呢?

樊东升教授:应该很快就会在《中华神经科杂志》杂志上发表了,而且会编成小册子,便于随身携带。因为神经肌肉疾病都比较复杂,不同于脑血管病,单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很难诊断,必须借助其他手段,而肌电图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方法。把它用到位了,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治很有帮助。


(图 樊东升教授接受采访)

  樊东升,男,44岁,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江苏省镇江市人,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84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国。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兼神经科主任、研究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神经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余年,主攻方向为神经变性疾病(如运动神经元病)、神经肌肉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等,发表论文110余篇。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中华医学基金优秀青年奖、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211工程”及北京市科委等重大项目基金课题;同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医学攻关课题以及卫生部重点项目学科课题等。兼任中华神经病学会全国委员、中华神经病学会北京分会委员、中华神经病学会全国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脑血管疾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北京医学伦理学会理事、北京神经病学沙龙组委会委员、美国纽约科学院ACTIVE MEMBER、日本基因治疗学会会员、日本神经内科学会会员、《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中国脑血管疾病杂志》、《中国神经免疫与神经疾病杂志》、《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临床荟萃》等杂志编委。 业务专长: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病等疑难杂症。

编辑: 袁小燕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