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教授讲座实况:神经遗传病的现状和展望

2007-09-01 0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jurgen
字体大小
- | +

因为王柠教授临时有事,他的报告由张成教授代为宣读
报告专题:神经遗传病的现状和展望


(图1 张成教授)


(图2 报告PPT主题)


(图3 张成教授PPT之一)


(图4 张成教授PPT之二)


(图5 张成教授PPT之三)

我国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近年来,我国神经遗传病研究从临床、病理逐渐过渡到分子水平,取得了可喜的进步。2007年6月底在福建厦门召开了第六届全国神经遗传病学术交流会,这是继1998年在广东省湛江召开的第五届全国神经遗传会议,时隔9年之后我国神经遗传学领域的又一次盛会。这次会议对近年来我国神经遗传学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笔者代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对我国近年来神经遗传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一、几种常见神经遗传病的研究进展

    1.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国内建立了一系列基因诊断方法,并开展了DMD高风险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工作,为患者家庭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张成等还开展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本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本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前景。
    2.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张成、王柠和吴志英等在本病基因结构及基因诊断研究方面开展了工作,吴志英等还采用脉冲场电泳技术初步探讨了FSHD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证实4q210q易位是导致4q35区不稳定性和致病性缺失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发表在Neurology上,这对深入探讨FSHD的分子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腓骨肌萎缩症(CMT):唐北沙等对PMP22、MPZ、CX32、NEFL、GDAPl、EGR2、HSPBl、HSPB8、SIMPLE、LMNA、RAB7、MFN2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建立了这12个CMT致病基因的诊断技术平台,定位和克隆了CMT2L型的致病基因HSPB8并开展了HSPB8的功能研究。
    4.遗传性共济失调(SCA):唐北沙、王国相、梁秀龄等研究小组分别对SCAl、2、3、6、7、8、10、17及DRPLA等类型进行了基因结构及突变分析,建立了SCA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平台。梁秀龄等采用EB病毒转化法建立永久淋巴母细胞株,建立了SCA遗传种质库,并进行了ataxin一3的功能研究。王国相等还进行了DRPLA功能研究。唐北沙等应用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扫描技术定位了一型新的SCA疾病基因位点,命名为SCA31,发现苏素化可能参与了SCA3的致病过程。
    5.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唐北沙等建立了atlastin、spastin、NIPAl、KIF5A、Hsp60、BSCL2、paraplegin、maspardin等8个HSP致病基因的诊断技术平台,发现SPGll是中国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并胼胝体发育不良的常见基因型。定位了一型新的HSP疾病基因位点,命名为SPG30。
    6.肝豆状核变性(WD):国内开展了WD致病基因ATP7B基因结构、基因突变及多态、基因诊断、症前患者的基因诊断及早期干预治疗等多个方面研究,发现了一大批国外未报道的突变形式,并证实我国WD基因突变的热点区域。梁秀龄等自2002年开始引进了Tx小鼠模型,进行了胚肝细胞移植、骨髓及肝细胞移植等治疗研究。杨任民等在本病治疗方面也取得重要成就。吴志英等对WD症前基因诊断及干预治疗效果进行了长期随访,进行了WD与MURRl基因相关性研究,并进行了ATP7B蛋白功能及定位研究。
    7.亨廷顿舞蹈病:袁云等对本病的病理改变进行了探讨。王国相等建立了Huntington舞蹈病1型和2型的基因检测平台。
    8.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基因诊断、携带者筛查及产前基因诊断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王柠、吴志英等联合应用PCR-RFLP、DHPLC、Real-time PCR、连锁分析及测序等多种技术进行了SMA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并进行了长期随访。
    9.神经纤维瘤病(NF):周列民等对工型神经纤维瘤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完成了NFl临床研究及部分外显子的突变检测;证实施旺细胞NFl蛋白缺失或失活导致肿瘤抑制作用减弱,而hTERT、蛋白表达增加,端粒酶活性增高促进了神经纤维瘤的发生和发展。
    10.线粒体病:袁云等对线粒体肌病及线粒体脑肌病进行了病理及线粒体:DNA突变分析。王国相等首次发现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伴肌张力障碍(LDYT)与ND3基因的纯合突变有关,对67例线粒体病病例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突变筛查,在PEO/KSS型发现3种新的缺失突变,在肌病型中发现1种新的缺失突变。
    11.帕金森病(PD):唐北沙等发现了PD中存在双基因遗传模式,并开展了PINKl蛋白的功能研究。陈生弟等发现LRRK2基因的Gly2385Arg突变与中国帕金森病密切相关。陈晓春、陈生弟等在细胞及动物模型上进行了PD的蛋白功能、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12.脑血管病除环境因素之外,遗传因素在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王柠、吴志英等发现ATP结合盒转运子1基因及脑红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神经遗传病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如在基因突变研究中存在一些方法或对结果分析上的误区,在蛋白功能研究方面较为薄弱,研究不够全面、系统,不够注重研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目前国内研究绝大多数仍停留在一些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结构、基因突变、基因诊断、产前诊断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尚有一定差距。

    三、展望

    我国具有神经遗传病病种资源的独特优势,为该类疾病的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未来的几年中,研究的重心将逐渐转向进一步完善基因诊断体系、进行蛋白功能、发病机制的探讨及基因治疗等方面。

编辑: 齐罗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