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下午,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吕传真教授接受丁香园通讯员访问,作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第三届主任委员,介绍了学会发展。
(图 吕传真教授接受丁香园通讯员现场采访)
以下是吕传真教授接受丁香园通讯员现场实录:
丁香园:吕教授,您好,您能帮我们回顾一下神经病学会的发展经历吗?
吕教授:最早是解放初期,那时候还没有神经科,叫神经精神科,大约是在1958年左右吧,分出了神经病、精神病,大约在80年代,又分成了三个学会,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不过我们的杂志一直都叫《中华神经精神病杂志》,这里也包括神经外科的内容。
吕教授:神经病学会在这些年中逐渐发展起来,最早的时候还是叫中华神经精神病学会,那是什么时间成立的,我记不清楚了。62年我曾经参加国神经精神学会的年会,只有30几个人参加。
吕教授:神经病学会,第一任主任委员是王新德教授,他担任了10年主委,第一次神经病学年会在召开时只有50几个到会的人。在2000年陈清棠教授担任主任委员,2004年我做了主任委员。我们这一届的年龄就相对年轻。
丁香园:有意吸收了很多年轻人。
吕教授:也不是,这与国家形式有关,中国曾经有一个人才断层。后来培养了很多人。
丁香园:第一届神经病学会的工作重点在?
吕教授:主要在脑血管病,当时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脑血管病指南,中国自己的卒中评分量表,这在国内是很大的进步。
丁香园:那这些工作对全国临床的影响呢?
吕教授:遗憾的是这些东西主要停留在书面工作,没有被大多数临床医生接触和接受。
丁香园:与当时的国际水平相比呢?
吕教授:没有与国际接轨,没有时间窗概念。
丁香园:学术交流的情况呢?
吕教授:当时年会是4年1次,很少开展学术交流。所以20世纪初回国人员很多,他们交流的愿望很强,组织了一些沙龙,其中一些跨区域的沙龙大串联冲击了学会的学术活动。
吕教授:我做主任委员时明确反对跨区域的沙龙大串联,当然我不反对小范围的地区性沙龙,为了满足学术交流的需要,我们改年会4年1次为1年1次。
丁香园:为什么您反对沙龙大串联呢?
吕教授:沙龙(大串联)活动商业性太浓,我希望学术活动的学术氛围更浓,更纯粹,学术阵地还是需要有引导。
丁香园:学术气氛有改善吗?
吕教授:我觉得有改善,但还不够好,当然我们这次会议大部分专题都有新东西。
丁香园:您这一任,能让您觉得做得还比较满意的三件事应该是哪三件?
吕教授:学术交流的规范化、规模化,我觉得做得还比较好。
吕教授:另外就是我们的杂志,强调了临床为主。
吕教授:在国际交流,扩大了国际影响,起到了促进作用,加入WFN(国际神经病联盟)我觉得是一个历史性的改变。
丁香园:2009年国际神经病联盟大会在曼谷召开,您会去做大会发言吗?
吕教授:会,我还会组织10个左右中国专家去做报告。我已经在组织了,相信这10个左右的专题能显示我们国家的研究水平,我们国内有两个一类新药,研究过程中做了规范的基础研究和规范的临床研究,2期~4期都是大样本的研究。
吕教授:另外,脑血管病的2级预防,还有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等的研究都能体现中国的实力。
丁香园:您一再强调重视“临床”,而现在很多临床医生会参与很多基础研究,您认为这是我们医生的“本职工作”吗?
吕教授:我认为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不懂得基础就是“理发师”、“木匠”,不搞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的临床医生是提不高的,只有懂了,理解了,才能记住,才能提高。我这样想,与我自己的经历有关。
丁香园:您也在做基础研究?
吕教授:专职我没有,但也从事很多。我自己回顾我的发展,和同龄人相比,发展比较好的原因是我爱看书,外文比较好,重视基础研究。62年开始我就非常关注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做了20多个猴子的试验,所以我觉得关键是要理解,要懂得,背是记不住的。
丁香园:本次有一个换届,作为前辈,您会对新的一代有什么期望呢?
吕教授:我希望大家工作作风正派,严谨的科学态度,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加强团结,这是事情成功的关键。
丁香园:对研究方向呢?
吕教授:这个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我只希望能与国际接轨,要瞄准国际前沿的东西。我希望我们的常委,每个人到国际上去都是能与其他人平起平坐的专家,不仅仅是“主任”、“院长”,而是“专家”。下一届的能力是很强的,绝大部分是干正事的。
吕传真,教授,男,浙江人,1938年生。196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华山医院神经科主任,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神经病学系主任,WHO神经科学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兼任中华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吕教授1986年、1990年两次赴瑞典Karolinska研究院时候临床神经免疫,1991至1992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脑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80年前从事脑血管病的脑血流-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先后编写《脑循环与临床》及《平均动脉与血粘度的回归研究》等著作。1980年后着重研究神经免疫性疾病和神经肌病的研究,特别在重症肌无力的研究方面较为系统和深入,并两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起担任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 - 临床神经医学学科负责人,主攻脑血管病。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国外发表12篇。指导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4名。临床专长:脑血管病的诊治与预防,神经肌病及各类神经免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