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参加体育运动的年轻人逐渐增多,运动相关性脑震荡的急性评估与治疗显得越发重要。过去20年间,脑震荡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许多问题仍待解决。
21世纪初,众多研究开始关注脑震荡评估工具,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脑震荡多模式评估方法(认知、症状、平衡测试)。如今,关注焦点逐渐转为教育、急性诊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尤其在2014年,脑震荡研究取得飞速进展,年终柳叶刀杂志对其主要成果进行了介绍。
病理生理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了颅脑创伤后脑内发生的急性期反应与长期反应。继2001年发表了一篇有关脑震荡病理生理学的综述之后,Giza博士等重新探索了脑震荡损伤的细胞及生物学机制,探讨了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临床领域的研究结果。文章提出的假设,为今后脑震荡病理生理机制的转化与介入研究打下基础。
文中指出,离子通道紊乱与偏头痛样症状,轴突障碍与认知延缓间均具有相关性,而神经传递的改变,将导致认知及反应时长延缓。未来研究如果能验证这些推论,那么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将有效联系起来,这将会对知晓脑震荡后果及最佳治疗手段的鉴定,带来深远影响。
诊断
尽管脑震荡评估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大多情况下,脑震荡的诊断仍主要依赖于患者主诉的症状。有时脑震荡相关症状被描述为隐性伤害,而未涉及脑震荡情况,从而无从诊断。这种漏诊事件,督促研究者尽快找到更为有效的先进技术(如脑成像、血液生物学标志物分析)用于脑震荡的诊断。
相比于现存诊断方法,客观检测可能更加明确,并能够降低对患者主诉的依赖。创伤性脑病中,Tau蛋白的沉积被认为是导致患者重复性脑创伤的原因之一。
一项针对瑞典曲棍球运动员的研究显示,脑震荡1小时后,患者总Tau蛋白、酸性钙结合蛋白(S-100β)浓度增加。并且脑震荡后,总Tau蛋白浓度持续增高144h。但脑震荡1h内,总Tau蛋白与S-100β浓度最高,随后在脑震荡恢复期中逐渐降低。尽管上述发现需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仍是血液生物学标志物鉴定方面的重要一步,其有助于检测漏诊的脑震荡病例。
治疗
现存针对脑震荡最佳治疗方式、以证据为基础的研究较少;身体与认知的休息仍是金指标,但仍缺少数据支持上述观点。2014年,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探讨了一种降低脑震荡持续症状的新型康复方法。研究中所有患者的看护标准包括:体位教育、运动-练习范围、认知与身体休息直至无症状以及分级运动方案。
研究群体还接受颈椎康复及前庭康复。颈椎康复包括:颈椎、胸椎手法治疗;颈椎神经运动再训练;感觉运动再训练。前庭康复方案包括:适应训练、站立与动态平衡训练、耳石复位操作等。结果显示,干预组近75%的持续性症状患者,在治疗8周内恢复;而非干预组相应患者比例低于了10%。干预组患者,在8周内恢复运动的可能性为非干预组的3.91倍。尽管本次研究样本相对较少,但研究结果对目前脑震荡管理上的等待与观望态度,提出挑战;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宣传教育
除诊断、治疗外,提高脑震荡的诊治与意识,也是急需关注的另一问题。对运动员、父母、教练进行相关脑震荡教育,有助于增加脑震荡症状的报告情况;且有利于改善脑损伤诊断、治疗不足的现状。相关部门应制定政策,确保运动员、家长、教练学习脑震荡症状、体征等相关知识。尽管这些政策有利于提升对脑震荡的关注,但也要同时保证教育信息的准确传达。
众多研究结果提示,单独立法不足以改善脑震荡认知;相比之下,转变团队(运动员、父母、教练)文化很有必要。通过持续努力优化教育方法与材料,有助于推动这种文化转变,进而确保所有参加体育运动的个体的安全。
总之,上述研究代表一种尝试,有利于将脑震荡研究推动至新的领域。技术创新、改善研究方法、改善对脑震荡机制、病理生理学的认知,均具有推动脑震荡研究进展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