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提出老年痴呆症早期诊断新方法

2011-08-15 00:00 来源:前沿医学网 作者:
字体大小
- | +

如果把大脑看作是一个如互联网般错综复杂的信息网络,那么思维变缓、记忆力减退等认知障碍则很可能缘自“电路”或“光缆”出了错。近日,一个由国内信息学家和医学专家组成的交叉研究团队,运用国际上最前沿的脑网络研究方法对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说,为认知障碍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开辟了新思路。

在日前举行的第129期东方科技论坛上,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蒋田仔介绍了团队的新发现。原来,人脑约可细分为500个功能不同的脑区,脑网络就是由这些脑区与脑区之间的相互连接组成。别以为只有遇到复杂的问题,大脑才会“大动干戈”地调兵遣将,即便是执行一个简单的认知任务,也需要多个脑区的协同合作。进一步研究表明,哪怕你什么也不做,左右脑仍会发出很强的信号,表明脑区间的协作依然存在。

为帮助大家理解,蒋田仔以“白日梦”为例,剖析大脑的信息处理方式——有时候,虽然你觉得自己脑袋里什么都没想,或者下意识地让大脑休息一下,可实际上它却一刻也没闲着。当你闭眼的那一刻,大脑已不知不觉地启动“视觉想像”功能,自动播放你曾经看到或经历过的场景。

蒋田仔告诉记者,认知障碍涉及多个脑区功能和结构的异常。通过特殊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小组发现,早期老年痴呆症患者脑区间的长距离连接较正常人有所减弱,而短距离连接变强。这意味着,完成同样的指令,他们需要调动更多的局部资源,以维持部分日常认知需要。

此前,生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淀粉样肽Aβ可变性沉积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是老年痴呆症发病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发病早期,如此微小的病变很难被现有的医学诊断技术所发现。蒋田仔表示,将来,医生可在脑区间“长距离连接减弱、短距离连接增强”的信号提示下,结合记忆网络工作状态分析,对老年痴呆症作出早期诊断。

据了解,在我国的正常老龄人口中,每年约有7%-12%的人转为轻度认知障碍。这些患者的早期病症并不明显,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其中的40%将最终发展为中重度老年痴呆症患者。科学家对老年痴呆症的脑网络研究有望发展出一种有潜力的生物标记,应用于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诊断,加强老年痴呆症的预防。
 

编辑: 唐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