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怡峰教授:Alzheimer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三)

2011-08-16 0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丁香园站友关于AD现阶段有无新的研究进展,以及用药上有无新的突破,谢。

答:新进展就是SAD极可能是一种表观遗传学疾病。在不久将来可能会出现干预表观遗传学调节的药物。

丁香园站友AD发病和氧化应激的关系很密切,我想请问一下目前中药制剂中可以较好改善氧化性损伤的药物都有哪些?

答:复智散,智脑胶囊,增智灵口服液等可能有作用。

丁香园站友 AD特征性病理改变一是神经元外老年斑/炎性斑(主要成分β淀粉肽-Aβ)形成,二是神经元内神经纤维缠结(NFT-主要成分磷酸化tau蛋白)。对于二 者的关系及其在AD发病中的作用,我所阅读过的包括国外许多文献有的持Aβ假说,认为Aβ沉积导致NFT,也有的认为相反,还有观点认为二者是不同的发病 机制,通过不同途径作用,这些观点都有实验支持。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而且AD是一种多因素多层面的疾病,难以定论。

您比较支持哪种观点,为什么呢?而且,您认为怎样的动物模型更适合研究?谢谢!

答:支持Aβ假说。动物模型以转基因和基因敲除小鼠最有价值。

丁香园站友 ①在综述中提到APP的分解途径有“分泌酶分解途径”和“溶酶体分解途径”,而很少有文献提到”溶酶体分解途径“,我也第一次看到,能否详细提供相关途径的详细说明。

②AD是一个很火的话题,很多人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但个人感觉AD了解得越深入,越发感觉到绝望。目前针对多种发病机制的治疗,围绕各个环节: 如Aβ的生成、剪切、转移、寡聚化及tau磷酸化,针对Aβ失衡的清除策略如免疫治疗,造成病理损害的环节如抗炎、各类保护策略,最后实在没办法的替代策 略如抗胆碱、克服NMDA毒性方面等,种种理论进展及实验治疗均无曙光。机制的复杂程度和解决途径的困难性常常使人有一种“接近人类认知极限的无助感”和 “从古至今衰老永不可能被克服的宿命感”。不知道您考虑的?你对该领域的终极机制研究和治疗应用前景抱有希望吗?这是否一条无解的死路?

答:从古至今衰老永不可能被克服的宿命感并非没有道理,随着科学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而最长寿命始终不能突破119岁。人类和各种动物都有各 自的最长寿命,说明动物都有各自的“程序”控制最长寿命。我们研究老化和AD的目标;延缓衰老和推迟AD平均发病年龄,改善病人和照料者的生活质量、即健 康老龄化。

丁香园站友AD和PD如何鉴别?

答: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不同类型表现出现的时间,PD一般来说首先出现的是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等椎体外系表现,而后才会出现一些 认知方面的表现;而AD首先出现的一般是记忆功能的损害,其中又以近记忆力的受损为首先的表现,然后才会逐渐表现出一些肢体活动方面的表现。

另外,在PDD,相对于其他认知领域的损害,PDD患者的执行功能受损尤其严重。PDD患者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能力均有下降,但严重程度比AD轻。视空间功能缺陷也是常见的表现,其程度较总体严重程度匹配的AD要重。 

分页: [ 1 ]   [ 2 ]   [ 3 ]  

编辑: 唐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