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旅行:你不可不知的「高原反应」

2015-10-14 16:40 来源:丁香园 作者:林奕鹏
字体大小
- | +

高原地区的壮美越来越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国内川藏线(G318 国道)俨然成为了中国景观大道,每年骑行、徒步、自驾、搭车的人数逐渐增多。云贵川青藏一带一直是旅游热点:九寨沟、青海湖、稻城亚丁、香格里拉……然而他们有个共同点:平均海拔高——高原反应是每个旅行者不得不考虑到的问题。

1.jpg
西藏雍布拉康   林奕鹏/摄

何为「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指个体由于快速进入高原环境,因未适应高海拔的低氧环境,而产生的以肺部和脑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常表现为:高原性头痛(Altitude headache,AHA)、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一般以急性高山病最常见,即是狭义的「高原反应」。

警惕头痛:「高原反应」症状学

开始进入高原环境时,机体便逐步调动生理机制来适应,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也有相应的阈值限制。当机体上升过快,来不及适应,或者上升超过适应阈值时便开始出现以「头痛」为首发的一系列症状:头痛、胃肠道症状、虚弱无力、头晕和失眠。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每个人多多少少会有些症状,如何评价自己的「高原反应」是轻还是重呢?这时候,我们有一个 Lake Louise 自我评估问卷:

Lake Louise self-assessment AMS scoring system

头痛
无(0 分)--- 无法忍受(3 分)
胃肠道症状无(0 分)--- 无法忍受的严重恶心呕吐(3 分)
疲惫无(0 分)--- 无法忍受(3 分)
头晕目眩无(0 分)--- 无法忍受(3 分)
失眠正常睡眠(0 分)--- 完全无法入睡(3 分)

以上问卷中最轻的症状评分为 0 分,最严重的评分为 3 分。五项(头痛、胃肠道症状、虚弱无力、头晕、失眠)分别打分后相加即得总分。分数越高越严重。

若评分为 3 - 5 分,表示有轻微的 AMS,若超过 6 分则提示可能有较严重的 AMS。

临床上确诊 AMS 的依据是:

1. 在过去 4 天里,有连续的海拔上升;

2. 有头痛症状;

3. 除了头痛,至少有一个其他症状;

4. 问卷分数达到 3 分或者以上。

如果以上得分过高或者有 AMS 的迹象即不可继续上升,需就地休息或者下山寻求救助。 

被迫适应:「高原反应」生理学 

初入高原,事实上机体就已经开始适应(Acclimatization)高原的环境,所有的生理学变化本质均是为了使机体更加适应低氧环境,如图 2 所示:

275150253388699580.jpg

最后三列括号内为适应了的数值,括号外为未适应的数值,可看出,随着高度逐渐增加,「适应」过后的机体能在低氧环境下更有效地利用氧和排出二氧化碳。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呢? 

呼吸:肺通气增加

低氧分压刺激位于主动脉弓和颈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神经冲动传入中枢后引发呼吸加深加快。

那么问题又来了,当肺通气增加后,机体开始大量排出二氧化碳,内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分压开始降低,pH 上升,脑干的呼吸中枢受到刺激,相应产生与「增加肺通气」相反效益的「抑制肺通气」?

可现实是:在 2 - 5 天的肺通气降低之后,呼吸又开始加深加快了。

原因:对抗「高原反应」,呼吸系统并不是「一个人」在作战。 

泌尿:排酸增加

由于过度通气,氢离子浓度下降,刺激了肾脏对「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氢离子分泌减少,碳酸氢根排出增加,使得血浆和脑脊液的 pH 下降至正常水平,减少了其对过度通气的抑制效应。再次之后,肺通气恢复到正常的 5 - 6 倍水平,抵御低氧环境。 

血液:红细胞浓度和血红蛋白浓度增加

「缺氧是红细胞再生的一个刺激因素」,缺氧条件下,红细胞压积从正常的 40 - 45 增加到平均水平为 60 左右,血红蛋白的浓度也从正常的 15 g / dl 增加到 20 g / dl 左右。与此同时,血容量也增加了 20% - 30%,这几个因素共同作用,增强了血液携带氧的能力。 

膜系统:气体交换效率增高

氧在肺中跨膜运输速率大致为 21 ml / mm Hg / min ,而在运动时该速率可提高 3 倍,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依旧如此。由于肺血容量增加,毛细血管扩张,增大了可交换面积;另一部分是由于肺中空气容量增加,也增加了交换的面积,最后由于动脉血管压力增加,使得血液流入肺顶部等平时灌注较差的区域,更加增大了交换的效率。

循环:外周循环系统中组织毛细血管增加

当机体开始暴露于高原环境中时,心输出量可瞬间增加 30%,但在红细胞压积增加的情况下,开始慢慢恢复到正常,以维持正常的氧供。而外周组织新生血管开始增加,特别是缓慢暴露在高原环境下,新生血管更加明显,就如从小生活在高原中的人。 

细胞:细胞器和酶增加

在高原中生活的人,其细胞中线粒体和相关的呼吸酶比平原生活的人更加丰富,使他们利用氧的效率更高。

「高原反应」如何预防 

总体来说,适应高原环境的原则是:增加休息时间,减少剧烈运动,并增加上升时间,给机体足够的时间去「适应」的状态。而这个「度」也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例如笔者曾在海拔 5000 米的高海拔地区一天内骑行 8 小时,当然前期笔者已有了 10 天的适应期,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情况来定。

具体来说,预防「高原反应」的标准有:

1. 剧烈运动要避免,适当的运动必须有;

2. 按时、足量的液体摄入有利于预防急性高山病;

3. 有准备地「预适应」高原环境,如在登 4000 米的山之前先登山 3000 米的另一座山以「预适应」,既往有呼吸系统病史的个体非常不建议再次前往高原。

4. 药物预防:乙酰唑胺(125 mg / 每晚)和羟基安定(10 mg / 每晚)可通过促进机体「适应」的过程而有效减少高原的睡眠呼吸障碍。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可预防高原性头痛。地塞米松可更加强效地预防 AMS,HAPE,HACE 等高原相关疾病。

万一预防还是发生了「高原反应」,如何处理

580078429922820600.jpg

如图所示:

若发生 AHA 或者轻微急性高山病 AMS,停止上升,服用乙酰唑胺或非甾体抗炎药;

若发生 AMS 或 HACE,必须立刻给氧,然后用地塞米松,并且立刻下山;

若发生 HAPE,需要立刻给氧,并服用硝苯地平或西地那非,并立刻下山。

本文来自丁香园,已获作者授权。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