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病历书写规范和教科书上要求高热患者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后30 min 需复测体温,并将其以红圈的形式绘制在体温单上。一般腋温用蓝叉表示,高热的蓝叉与降温30 min 后复测体温的红圈之间以红虚线相连,以表示两者之间的联系。而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的时间缺乏指导依据,大多参照物理降温后测量体温的时间,也于降温后30 min 测量体温。但在实际工作中,高热患者采取解热措施30 min 后往往体温下降不明显,甚至有反而更高的现象,将此更高的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不能显现降温效果。笔者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发现,高热患者采取降温措施1 h 后体温下降比较明显,并且处于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即体温下降水平趋于缓慢。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随机抽取我科2009 年6 月—2011 年6 月住院期间的高热患者192 例,男114 例,女78 例;年龄均≥24 岁。脑出血术后患者59 例,呼吸功能不全患者49 例,胸腹部手术患者21 例,多发伤20 例,颈椎骨折术后患者17 例,其他26 例;腋温均≥38.5 ℃.随机分为1,2,3,4 组各48 例,使用不同降温措施。
1.2 降温措施及观察方法组1 采取头部及大动脉处冰袋冷敷,于腋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等大动脉血流丰富处放置外包薄毛巾的冰块,一侧腋窝不放置冰块,留作测量腋温所用。如双侧腋窝同时都放置冰块,复测的体温可能系冰块所致局部皮肤温度下降,不能真实反映机体的温度。组2 采取酒精擦浴,使用35~37℃、25%~35%的酒精150~200 mL,于患者除心前区、腹部、足底等对冷刺激敏感部位外,其余躯体部位予以拍拭方式进行擦浴,尤其是腋窝、肘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经过的浅表处适当延长拍拭时间。组3 给予患者服用布洛芬0.2 g,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嘱患者多喝水或多鼻饲水,因服用布洛芬后,机体大量出汗易致虚脱。组4 予吲哚美辛栓1 枚100 mg 肛塞,将患者侧卧屈膝,将吲哚美辛栓轻轻塞入肛门内2 cm 即可。
在采取降温措施后30,60,90,120 min 先后测量腋温并记录。测量腋温时须注意观察出汗时间,腋窝有汗液者须用干毛巾轻轻擦干汗液再行测量,因腋下有汗液有助于散热,影响测量体温的准确性;也勿用力擦拭,以免摩擦生热,不可用冷或热的湿毛巾擦,以免测量温度不准确。将体温计置于患者腋下,紧贴皮肤,嘱患者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不能合作者,应协助其夹紧上臂。夹紧腋窝,为的是形成人工体腔,反映体内温度,否则,测量到的只是腋下皮肤的温度;夹紧腋窝也可防止体温计滑落。测量10 min,因腋下温度达到与机体内温度相接近,需要较长的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见表1、表2
由表1 可以看出,四种降温方式在30 min 后复测体温,温度下降不明显,<0.4 ℃;而60 min 后测量体温,温度下降明显,>0.8 ℃.
由表2 可以看出,四种降温方式在30 min 后复测体温,温度不降反升的比例平均达到32%以上,尤其是物理降温后,不降反升的比例高达37%以上;而60 min 后测量体温,不降反升的比例明显下降,平均<14%.
3.讨论
从本研究可以发现,降温的低谷值出现在采取解热措施60 min 后,以后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而30 min 后温度下降幅度不大,不降反升的比例却很高,不能反映最佳的降温效果。60,90 min 间与90,120 min 间温度下降幅度与不降反升比例比较,差距不大。由此可见,临床应于采取解热措施60 min 后复测体温,这样既可以准确地反映降温效果,为医生提供正确的诊疗依据,又可以及时安抚患者及家属的焦躁情绪,还可以合理地安排护理人力资源。
高热患者采取解热措施30 min 后复测体温不能准确反映最佳降温效果的原因分析:物理降温通过采用大血管处冰块物理降温和酒精擦浴刺激外周温度感受器,即存在于人体皮肤的游离的神经末梢,并将所接受的冷信息传送到大脑皮层和体温调节中枢,后者再对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调节反应,这个复杂的调节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所以,物理降温30 min 后复测体温,体温下降不明显,甚至不降反升。药物降温是药物在体内通过各种屏障,如表皮、呼吸道、胃肠道黏膜、血脑屏障等,需要血药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作用于下丘脑后部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扩张皮肤血管、增加汗腺分泌、增加机体散热、减少机体产热,使体温下降。所以,用药30 min 后,药物还在吸收和通过体内各屏障过程,未达到药物起效的血药浓度,不能进行定点调定,达不到降温的效果。
4.结论
我们建议高热患者采取解热措施后应于60 min 后复测体温并描记于体温单上,这样才能体现最佳的降温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疗信息,避免30 min 后测量体温,体温下降不明显甚至不降反升的假象误导医生重复用药;同时也避免引起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紧张、怀疑情绪;并且能使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减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需要的地方。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成人,因小儿及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对物理或药物降温的敏感性与成人不同,以上结论对儿科患者是否同样可行,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更多 >
脑出血相关文章
感染疾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