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超声凭借 12MHz 或更高频率的转换器可用于周围神经和肌肉的显像,比 MRI 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应用范围涉及各种周围神经和肌肉疾病(局灶性神经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运动神经元病,遗传性和获得性肌肉病等等)的诊断以及注射治疗的引导。
这一技术最早开始于 1980 年,为了鉴别肌营养不良和脊肌萎缩症。1991 年, Buchberger 最早描述了腕管综合症的超声改变,2012 年循证医学证据提示神经肌肉超声在诊断腕管综合症是 A 级别推荐的手段。2014 年超声在局灶性神经病的应用的教科书发表。
神经肌肉超声的优点包括对电生理结果提供解剖学关联,比如:神经增粗,神经回声减弱但纤维束结构正常,活动性减退,血管分布,神经形态改变(变扁);可以评价影响神经的周围结构,比如异常肌腱,韧带,肿块,异物;可实时动态观察;便携,低成本,无射线;无禁忌症。更重要的是,神经肌肉超声和电生理互相补充,解剖和功能评价相结合对我们诊断神经肌肉疾病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对于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超声没有既定的标准,但是和电生理结果结合,在标准的部位测量神经横截面积有重要意义。CIDP 病人可以发现颈神经根增粗,弥漫神经增粗,传导阻滞部位神经增粗。AIDP、MMN 的病人中也有类似发现。CMT1 和 HNPP 的病人可以出现显著的神经横截面积增大,而 CMT2 只有轻度的增大。运动神经元病中超声应用只有少量的报道 。
最近的研究提示,高分辨率超声可以发现「纤颤」。脊肌萎缩症中,超声显示肌肉回声不同程度混杂的增高,皮下组织厚度增加。肌病的肌肉超声回声值分析,使诊断敏感性高达为 87%。炎性肌病的超声可发现肌肉回声增加,肌肉萎缩,早期可以发现血流信号增加。青年皮肌炎可以看到肌肉内钙化(个例报道)。某些遗传性疾病可以出现特异的超声表现,比如 Bethlem 肌病和 Ullrich 肌病出现「Outside-in」现象。遗传性包涵体肌炎可以出现股直肌单独受累现象。
在不远的将来,神经肌肉超声可能可以定量评价肌肉厚度,大小,容量和回声值。动态的肌肉显像,包括探测和计算血流,束颤,纤颤将会不断的推进和提高对神经肌肉病诊断的正确性。随着分辨率的不断提高,神经显像可能更加细致,纤维计数,细微组织改变,同时加入对比物质可能可以帮助提高分辨率。
随着应用的可能性不断推广,神经肌肉超声的训练以及资质将不断完善,扩展和正规化。
本文为作者原创编译总结,若需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