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别忘了监护室门口的那双眼睛

2017-10-13 10:02 来源:丁香园 作者:高仔
字体大小
- | +

作为一名普通的临床工作者,从医至今将近十年。浅浅的阅历,倒并无在我心中增添几分淡然处事,反倒是那些人与事,在我心中留下一道道深刻的烙印。我们都知道,医者,常常是去安慰患者和家属,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默默忍受他人的不理解。而能得到一个微笑、一句谢谢,便已足够。

有个脑出血,神志已昏迷!

某年的一个冬夜里,昏昏欲睡的值班夜,急诊手机在安静中突然响起,让人不禁心头一紧。

「喂!脑外科吗?有个脑出血,神志已昏迷,尽快来会诊!」

急诊室值班的万主任讲话干净利落,言简意赅,我们便知情况不容拖延,赶紧动身。待赶到急诊室一看,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身材魁梧,但已经意识全无,瞳孔不等大,万医生正麻利地进行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进行抢救。我的带教老师杨医生拿起刚做好的 CT 片子一看,哟!脑子里这么大片血肿,情况很危急。赶紧与家属沟通,准备开颅清除血肿。

这时候我才注意到旁边默默站着的年轻妇女,一脸的惊慌与无助,沟通后得知她丈夫是饭后突发的意识丧失,随后倒地不起,伴有数次剧烈呕吐,遂赶紧送往医院。患者入院后血压一直较高,平日有不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我们认为他很可能是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这种疾病在年轻患者中相对少见,但却有年轻化的趋势!情况不容所迫,完善术前准备后便把病人送往手术室,我们一边跟情绪接近崩溃的家属沟通手术相关情况,一边安慰她:患者年纪还轻,抢救回来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凌晨两点钟,窗外昏黄的大街上零星地飘着雨,人们都已经安然进入梦乡。我们脱下湿透了的手术服,此刻的心情还是轻松了不少,病人颅内的血肿量较大,但清除得很干净;一侧颅骨进行了切除,以防止术后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再次升高,双侧的瞳孔已经明显缩小,意味着男人的命拉了回来,这已是目前相对完美的结果。在送往 ICU 病房监护的途中,我们再次跟那位妇女交代:患者目前的命算是保住了,往后还有很多道门坎,还得靠患者挺过来。这时候,我们都看到了她眼中的希望。

短暂的「柳暗花明」

往后的日子,每日清晨查完房后我便和师兄去看一下患者,观察他的病情变化。因为 ICU 病区比普通病房更加专业,处理病人的突发情况更灵敏、迅速,因此也需要花费更多的钱去监护治疗。我看到患者的妻子穿着打扮很朴实,多日的操劳让她的鬓角挂着起了稀拉拉的几根白发。她说家中公婆年岁已大,在老家弄点田地,有时候带过来的小姑娘,扎着马尾辫,乖巧懂事,在我们交代病情时她便在一边眨巴着一双清澈的大眼睛,一副楚楚可怜的神情让我们心里也有些焦急,更希望能尽快治好她父亲,尽快支撑起这个家庭。

然而几天过去了,男子的生命体征除了平稳了一些,仍难以苏醒过来,复查头颅 CT 后我们发现出现了明显的脑积水情况,可能是发病时大量出血把脑子一些通路堵塞了。师兄赶紧把患者的妻子喊了过来,

「大嫂你看住院这么久了,花费也不少,你老公意识状况还是没有起色,我们看了片子,觉得应该在腰椎里放一根管子,引流出脑中的积水,但这个操作最大的风险就是感染......」。

妻子很坚定地点了点头,「大夫你们尽管去做,孩子她爹的命是你们救的,俺相信你们!」

她就这样把这么大的责任和信任毫无保留地交给我们,突然感到压力很大。

放的这根管子,我们称作腰大池引流管,有利于缓解脑积水情况。但它也是把双刃剑,在充分引流的同时,作为一个异物若不注意便可引起凶险的颅内感染。我们所做的每个决策,即便最终目的都是指引患者走向疾病治愈这条路,但若这些决策未能发挥它的最大效果,未能引导患者步入正轨,结局可能就是毁灭性的,甚至关系着这个家庭的未来。医学,治疗到了最后,有时候靠的就是那么一点运气,亦或是,天命。

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之后,柔软而细长的引流管通过腰椎间隙的穿刺针缓慢地深入患者的椎管。随着淡血性的液体流出,我们稍微松了一口气。置管很成功,它在未来几日内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能防止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力增高,减少血液对大脑的刺激,也避免了再次手术的苦痛。这位中年男子病情的复杂程度让我们不得不兵来将挡,严阵以待,而走到了这一步,我们愈发地希望接下来便是柳暗花明。

ICU 又一次急会诊

一周又过去了,ICU 的又一次紧急会诊让我们的希望变得渺茫。腰大池管子已经堵住了,里头黏糊糊的都是脓性液体。得知这消息时我们心里不禁一沉,心想感染最终还是发生了。

再次跟家属沟通后,我们进行了二次置管操作,然而持续放置的腰大池引流,加上大剂量的抗生素治疗,仍然无法抵挡感染如潮水般在大脑中疯狂蔓延、侵蚀。(后来我和师兄仔细挖掘当时的蛛丝马迹,仍无法解释如此严重感染的原因,再三询问监护室的护士后,得知曾有一次患者翻身时将一小段拉扯了出来,造成细菌逆行,可能正是这么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导致病情的急转直下)

接下来的故事并未往好的方向发展,男子脑室内积脓越来越严重,最终只能推入手术室再次行脑室外引流。但患者家庭无力承担起监护室的高昂费用,最终选择自动出院。依稀记得那天监护室门口,男子他父亲就那么沉默地抽着烟,老母和妻女估计哭累了,靠在即将被推走的转运床,眼巴巴地看着忙碌的医护人员,那是哭过多少次后绝望而干涸已久的眼神。

我有时候想,贫困甚至比绝症还残忍。这个年轻的生命如果再抵抗几天,或许就能迎来新的转机,但却被等待一点点耗去了所有的精力和金钱...... 这种难受才是真的如鲠在喉。一个如日中天的生命,倘若不这么消逝,或许也是在病榻度过余生,他的父母该怎么办,他的妻女的未来会怎样,这个家庭今后如何继续,这是一种无法描述的痛苦。倘若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一再小心谨慎,是否又能完美避开那些难关呢?答案是否定的,谁都不能保证得了。

结语

行医路上,总有人上了这趟车,也有人下车渐行渐远,这就是生命的无常吧。靠医者的双手及知识经验,并非能拯救千千万万的人,而与患者的交会,我想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交会,如果多一点对彼此的信任,这种精神上的交会带来的是更大的力量。黑夜路走多了,愈加渴望见到光明,而在黑暗里那些被遗弃的生命,更应该被扶持、被敬畏。

编辑: 陈珂楠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