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徐蔚海教授
既往研究表明隐源性卒中与卵圆孔未闭(PFO)相关,对此有多种假说,如深静脉血栓的反常栓塞及“房颤样”左心房功能异常等。
然而,最近一些研究表明PFO封堵术后缺血性卒中风险并未显著降低,PFO在卒中发病中“罪”或“非罪”需进一步探讨。另外,目前尚缺乏亚洲人群隐源性卒中与心脏右向左分流(RLS,其中大部分为PFO)的相关性研究。
为此,北京协和医院徐蔚海教授等人进行了来自中国人群的多中心对照研究,相关结果发表在2014年1月21日出版的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上。
该研究纳入中国4个医学中心153例隐源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42岁),对照组为135例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34岁)(表1)。研究对象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无RLS,并根据微气泡(MBs)数量将RLS分为以下三级:无(0MBS)、小(1-25MBs)、大(> 25 MBs)。并且,将RLS分为潜在和永久性两种,分别表示仅发生于Valsalva动作时及正常呼吸时即存在。
表1. 隐源性卒中患者一般资料
该研究表明,与健康志愿者相比,隐源性卒中患者RLS、大RLS以及永久性RLS更常见。而小RLS以及潜在的RLS在两组研究对象中并无显著区别(分别为21%vs. 22% 以及10% vs 11%)。
在发现RLS的隐源性卒中患者中,大RLS占45%,而在健康志愿者组RLS中仅占18%。但是,永久性RLS占两组RLS的比例相似(72% vs 64%)。
研究还发现,81%的大RLS为永久性RLS(22/27)(表2)。
表2. 研究对象RLS统计结果
徐教授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同其他人群一样,心脏RLS与隐源性卒中相关。隐源性卒中患者RLS比健康志愿者更常见,但是其中主要来源于大RLS。
因此,本研究仅能提示大的心脏RLS为一种病理状态,而其他RLS可能为正常生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