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静脉溶栓依然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手段,但其过窄的时间窗、过低的大血管再通率是不争的事实;血管内治疗虽能够扩大时间窗、提高再通率,却并不能保证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然而,新技术、新治疗措施的确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唯有通过临床试验。
而过去的一年可谓血管内治疗的“大年”,在这一年里我们有幸同时见到了 5 项关于血管内治疗的大型临床试验。它们分别为:IMS III,Synthesis Expansion , MR-RESCUE , SWIFT 和TREVO 2 研究。前 3 项研究的阴性结果充分显示了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面临的难度之大,让人不免对其前景产生怀疑;而几乎同时,SWIFT 研究和 TREVO 2 研究结果的公布,再一次点燃了神经介入领域研究者的热情。
这两项研究实验设计合理、执行严谨,为新一代支架样取栓器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提供了高水平证据。这些临床试验引领着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我们究竟能从这些研究中汲取什么经验和教训?相关的临床试验今后如何开展和改进?急诊血管内治疗到底该走向何方?一直以来,“时间就是大脑”的观念反复为人传诵,却鲜有人将其付诸实践。
这一理念在今年再次被强化,无论对于静脉溶栓还是血管内治疗,尽力压缩时间窗已经成为国际性趋势;在有条件的医院建立卒中小组如何大幅缩短院内时间延误,这种努力怎样转化为患者获益;无选择性或低选择性的血管内治疗相比静脉溶栓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如何有效地选择血管内治疗的潜在获益人群太多的问题亟待解决,而这正是领域内的同仁们共同努力之所在。
在此,我们尝试回顾过去一年急性卒中早期管理的循证医学进展,将个体化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不同层面进行综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