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莱姆病

2014-10-27 09:33 来源:丁香园 作者:少年春衫薄
字体大小
- | +

伯氏疏螺旋体可影响皮肤、心脏、关节和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因此,莱姆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头痛、疲劳和主观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

梅毒螺旋体有“伟大的模仿者”之称,而现在莱姆病的检查已和梅毒一样常见。莱姆病的谱系较梅毒窄,如此频繁的检查是否合适?结果又如何解释?

如果关注神经莱姆病,就需要了解这种蜱传播感染的流行病学、可能的临床表现和对血清学检查的解释。

对来自莱姆病流行地区的患者, 如出现面神经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和神经根炎时,莱姆病为最常见病因。晚期神经并发症如脑炎、弥漫性多发性神经病罕见。脑影像上莱姆病表现为非特异性白质改变。

伯氏疏螺旋体影响第7对颅神经,第6对颅神经居次。因此,常有的疑问为伯氏疏螺旋体能否引起孤立的颅神经病变如感觉神经性耳聋和视神经炎。近期JAMA Neurology一则综述建议,由于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因此对突发感觉神经性耳聋的患者不应进行莱姆病筛查。

莱姆病脑膜炎的患儿可有视乳头水肿;而伯氏疏螺旋体的成人患者可有表现为视神经乳头炎,但较为少见。一则病例报道显示,440名来自莱姆病流行地区的视神经炎患者中,25名血清学呈阳性,但仅有1名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证据。

莱姆病需要与多发性硬化、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痴呆或帕金森氏病鉴别。但最重要的一点,莱姆病具有高度的地域分布特征,且莱姆病不会在影像学上表现出多发性硬化的白质斑块,也不会出现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中的上运动神经元症状,而脑脊液中出现寡克隆区带则不支持伯氏疏螺旋体感染。

莱姆病患者的主观性神经认知症状更似反映了全身炎症而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而游走性红斑的患者,表现有头痛、眩晕、下肢轻瘫、记忆和注意力障碍、睡眠紊乱但无脑脊液细胞增多,提示为真正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倘若在认真鉴别后,考虑为神经型莱姆病可能后,实验室检查能否有助于诊断呢?IgG抗体检查十分重要;但IgM抗体假阳性率高,一则报道中,IgM抗体假阳性率高达27.5%,这是不建议进行莱姆病筛查的主要原因,IgM检查只适用于病程小于4周的早期;莱姆病患者。 IgG检查血清阳性的诊断价值仍需临床检验;但没有其它临床症状,IgG阳性不具有诊断价值,此时嘱患者“试试抗生素”只有害处。

评估脑脊液与血液伯氏疏螺旋体抗体的比率,有助于诊断神经型莱姆病;不建议只检查脑脊液抗体,脑脊液抗体必须要经血液抗体的校正;该比率≥1.3视为阳性,但还需考虑临床症状。

此外,在足量抗生素治疗后,莱姆病脑脊液中抗体水平仍可长期增高,可长达10年;而梅毒在足量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的效价下降;因此,莱姆病无反映治愈的检查,如患者无新发症状,则无需重复检查或重复治疗。对有莱姆病病史且临床症状持续存在的患者,则可进一步抗生素治疗。

总而言之,虽然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可引起神经系统疾病,但常为不典型性表现;医师应根据流行病学、客观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神经型莱姆病,当莱姆病的可能性较小时应避免抗生素治疗。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neuro20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