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柳叶刀年终回顾之睡眠篇

2015-01-09 09:15 来源:丁香园 作者:辛夷籽
字体大小
- | +

睡眠对记忆巩固、白天警觉性、情绪处理、代谢及免疫功能至关重要。过去12个月发布的一些研究,揭示了婴儿与老年人中,睡眠的新功能,并且发现有助于治疗睡眠障碍的新机制。年终柳叶刀杂志,对其主要结果进行了回顾。

一、REM期间肌肉抽搐现象的有关研究

在小狗入睡期间,能够出现肌肉抽搐现象,仿佛它们正在积极做梦一般;而在婴儿快速动眼(REM)睡眠期也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抽搐被认为由脑干激发,但在此之前,相关机制尚不明确。而近期一项关于新生大鼠的研究显示,肌肉抽搐参与记忆-运动皮层的塑造过程,有助于新生儿大脑的发育。

在清醒状态时,神经系统触发运动,并同时产生运动指令副本(即“伴随放电”),从而将预期变化告知感觉皮层。而Tiriac博士及其同事发现,REM睡眠期间的抽搐现象,不同于清醒时的运动,它们并未连同“伴随放电”,而是由感觉皮层处理,触发初级运动皮层的剧烈活动。

二、睡眠有助于清除β淀粉样蛋白

脑内β淀粉样蛋白 (Aβ)的累积,被认为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之一。逐渐增多的证据提示,Aβ在清醒状态中产生,而在睡眠期间清除。实际上,人类及啮齿动物睡眠期间,脑脊液内Aβ的浓度,显著降低。

正如预期所示,一项针对健康中年男子的研究显示,清醒状态下,个体脑脊液(CSF)中Aβ的浓度,显著增加。与睡眠前相比,睡眠后CSF内Aβ1–42的浓度降低6%(睡眠时间最长者,Aβ1–42降低最明显)。

而在睡眠完全剥夺个体中,Aβ1–42浓度没有降低,因此慢性睡眠障碍的患者,可能导致Aβ的逐渐累积。这些发现提示,在慢性睡眠剥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中,允许更多的睡眠时间,或许有益。

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较为常见,能够导致白天嗜睡并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睡眠期间,舌头无法受到脑干的有效刺激,而阻碍上呼吸道。手术治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或使用牙科器具拉动舌头等方法,有助于保证睡眠期间上呼吸道的开放。不幸的是,这些方式并非总是有效或良好耐受。

电刺激舌下神经方法,是治疗上的主要进展。在吸气开始时,舌下神经被起搏器刺激,而拉向前方。舌下神经刺激,可以使12个月后呼吸暂停发作次数从29次/小时降至9次/小时,并改善患者血氧浓度,白天嗜睡以及生活质量。

然而,舌下神经刺激,无法取得持续效果,一旦连续5晚没有进行刺激,睡眠呼吸暂停症状将会恢复。目前舌下神经刺激是一项昂贵治疗方式,但不可否认,它具有更广泛应用的潜力。

四、帕金森病患者白天过度嗜睡现象的机制研究

帕金森病患者,白天过度嗜睡症状由多重机制诱导,包括药物镇静效果,睡眠质量较差,以及觉醒系统的神经退行性病变。 Videnovic博士及其同事,研究了没有外部时钟及光照情况下的昼夜节律,结果显示,相比于健康对照组,帕金森病患者夜间褪黑素分泌降低;并且白天嗜睡的患者,褪黑素分泌将进一步降低。

褪黑素减低,或许有助于解释夜间入睡困难及白天警觉性减低问题。临床实践中,频繁通过睡前口服褪黑素,来改善失眠并降低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未来应该进一步明确,褪黑素能否改善帕金森病患者,隔日警觉性问题。

五、克莱恩-莱文综合症的有关研究

克莱恩-莱文综合症(睡美人综合征),是一种影响青少年的罕见神经系统疾病,以嗜睡、现实感丧失(感觉在梦中,与现实脱节)、意识混乱、冷漠等症状的复发-缓解为特征。尽管在发作间期,患者表现正常。

目前,尚不清楚克莱恩-莱文综合症的病因,但近期一项纳入41名患者的影像学研究,鉴定了现实感丧失的机制。结果显示,症状发作间期,间脑与关联皮层区域呈低灌注状态,而在症状发作时,右颞-顶交界处(包括角回),有额外的低灌注现象,并与现实感丧失的强度及发作持续时间相关。

这些结果提示,患者之所以感到不现实,是因为颞交界处没能完全将温度、疼痛、表面皮肤感觉与听觉、视觉信息相整合。这些发现有助于提示现实感丧失的潜在机制,而现实感丧失症状,常见于神经精神类疾病中,可以导致自我感丧失以及灵魂出窍的感觉。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neuro20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