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 2014年9月16日 7月中旬,北京师范大学法学教授因老年痴呆走丢街头,4日后才被环卫工人发现送回,这位年仅57岁的大学“高知”教授却罹患老年痴呆,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关于老年人因患老年痴呆而走丢事件屡屡见报,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在世界老年痴呆日来临之际,为了促进公众对老年痴呆疾病的正确认知、识别,由北京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灵北公司支持的“银龄关爱 我们在行动”2014“世界老年痴呆月”公益宣教活动于9月16日在北京大学启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简称“记忆中心”)王华丽教授、老教授代表、学生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出席活动。
据了解,“银龄关爱 我们在行动”公益宣教活动主要针对大学“高知”老教授人群,以帮助“高知”人群更好应对老年痴呆为活动宗旨,呼吁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老年痴呆,从而最大限度提升疾病识别率和就诊率。
会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中心王华丽教授进行老年痴呆早期识别与预防专题讲座。据王华丽主任介绍,北师大老教授走丢,不能“自己回家”是老年痴呆患者丧失“独立行动日常功能”的一种具体表现。老年痴呆是一种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疾病破坏脑细胞,导致记忆、认知、思考和行为能力出现异常,患者会逐渐丧失“日常功能”,变得不注意个人卫生、不能自已上卫生间、不能独立行动。随着年龄增长,很多老人会出现忘事、做事经常出错症状,因此家人就尽量不让其干家务等。这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为老人着想,但实际上,会导致老人脑功能和行动能力很快下降,进而增加罹患老年痴呆风险。
王华丽主任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不宜任何事情都代替老人做,应根据老人自身情况,帮助老人维持和改善行动及思考能力,才能更加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目前国际上对老年痴呆的综合性干预研究认为,尽可能控制心血管危害、坚持规律性行动锻炼、健康饮食、认知训练、增加社交活动五个因素加以干预,可有效地预防老年痴呆发病。
维持和改善“日常功能”对老年人群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能自己做饭”、“能找到回家路”、“能保持个人卫生自理”等日常活动,既保证老人每天都有适当的行动锻炼,同时也对维持老人脑功能健康具有促进意义。但,老人一旦表现出较严重的痴呆症状,则不宜让老人自己做饭或独自外出,否则会增加受伤及走丢风险。王华丽主任建议,如果家中老人出现近期记忆减退的状况,如刚说完的话转眼就忘,熟悉的事情做不好、经常找东西、变得不主动等,家人要立刻重视起来,尽快将老人送到医院进行检查。老年痴呆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应对疾病最佳策略。
民政部2013年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超过2亿。未来20年,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1000万老人。目前65岁以上老人老年痴呆患病率约为4%—5%,8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达30%。老年痴呆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公共卫生难题,作为此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北京大学研究生会主席韩非池也在会上向公众呼吁:“期望更多学生、青年教师、社会大众都加入到这支关爱的队伍中来,让我们一起从此刻开始行动,共同关注老年痴呆,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应对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