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各国卒中流行病学情况一览(综述)

2014-12-23 1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辛夷籽
字体大小
- | +

亚洲,是一个囊括不同种族、社会经济差异人群的大家庭;各个国家发展及流行病学过渡阶段各不相同,疾病模式也不尽相同。整体来说,世界上近2/3的卒中致死事件,发生在亚洲。因此,近日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杂志发表的最新综述,详细探究了亚洲现存卒中流行病学数据,强调亚洲不同国家卒中流行病学的时间趋势,并基于这些结果预测未来疾病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尽管过去20年间,卒中导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正在下降,但这一毁灭性疾病所影响的患者绝对数量正在上升,尤其在中、低收入国家。亚洲拥有世界总人口的2/3,而2002年,全球60%的卒中致死事件,发生在东亚。亚洲各个国家,正处于不同流行病学过渡阶段,因此,脑血管疾病负担也有很大的地区差异。显而易见,随着亚洲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些负担也将进一步增加。

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40%,同时也是受卒中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引起全球40%的卒中死亡事件。因此,如果亚洲国家不采取干预手段,那么全球卒中负担及卒中相关死亡率将无法大幅降低。分析现存数据,有助于鉴定这一区域目前及将来卒中流行病学趋势。

至今为止,许多跨区域、跨国家的卒中研究,正在亚洲展开;包括:年轻亚洲女性卒中研究(8个亚洲国家),亚洲脑静脉血栓形成注册研究(13个亚洲国家),以及INTERSTROKE实验(一项全球病例对照性研究,有超过20000项病例与对照组来自亚洲)。这些研究提示,发展中亚洲国家的合作正在逐渐展开,并且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发展。

目前由联合国(UNO)及WHO强调的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卒中),将促使这一地区开展更多的流行病学研究。是时候对亚洲国家卒中相关流行病学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亚洲国家间的跨区域合作,并将这一地区的研究与宣传,列为今后工作的终点。

来自亚洲可用的卒中数据,很大程度被各个国家地域限制所约束。而本综述旨在探讨目前亚洲国家现存的卒中数据,总结过去20年间这些地区卒中流行病学的演变;并基于这些观察结果,预测未来卒中模式。

这些亚洲国家主要包括,东亚(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南亚(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以及中东(伊朗、以色列)。这些国家拥有75%的亚洲人口。本文将着眼于这些亚洲主要地区的卒中流行病学上的异同点,旨在确定未来相关的干预措施。

研究策略:

为完成本综述的目标,最终确立了这11个能够代表亚洲所有区域的国家。使用2个搜索引擎(PubMed与谷歌学术),收集1990年后发表的所有文章。

仅使用英文搜索,筛查文章摘要,并选择所有卒中流行病学研究相关的文章。纵向与横断面研究,均包括于本综述中。

目前流行病学数据资料:

表一:所选亚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

aa.pngbb.pngcc.png

表一是对这些亚洲国家开展的最重要的卒中研究,所进行的综合概括;包括开展时间、卒中亚型鉴定方法学、研究设计(以医院或人口为基础)、卒中定义以及研究缺点。这些数据很明显的说明,大多亚洲国家缺少强有力的流行病学研究,并且试验设计、病例确认、卒中定义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弄清如何使发病率或患病率数据标准化,十分重要。使用不同标准化群体,能够大幅度影响这些数据。表一,精心阐述了不同研究所使用的标准化人群。因为这些差异,无法将结果简单进行比较。读者需要意识到这些缺陷。而这些差异提示,目前亚洲亟需标准化形式或指南,来指导卒中流行病学研究。

卒中发病率与患病率:

表二:所选国家的发病率与患病率

5.png

表二提供了这些亚洲国家,卒中的发病率与患病率情况。马来西亚、日本、伊朗、以色列,没有患病率数据的报道;而泰国、孟加拉、以色列没有发病率的相关报道。来自中国与印度(超过亚洲50%的人口)的数据,最有说服力与可靠性。中国与印度患病率的报道,较为一致。巴基斯坦与新加坡的高患病率,可能归因为病例确认与定义方面,存在方法学问题。这些数据,需要通过可靠的研究进行确认。

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新加坡的发病率数据较为一致,约为116-219/100000人·年。巴基斯坦卒中发病率数据,并非来自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而是对医生调查的评估。这种数据既不准确、也不可靠。马来西亚的低发病率与中国台湾地区、伊朗的高发病率,需要通过可靠研究,重新确认。这些数据再一次强调了,这些国家在研究开展与报道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学问题;需要通过适用于亚洲大陆的标准化方案,予以解决。

卒中类型与亚型:

表三:亚洲不同国家所报道的卒中亚型

4.png

表三显示了亚洲各个国家,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事件,以及缺血性卒中亚型(大血管性、小血管性、心源性)的发生频率。从表中能够明显看出,相比于西方国家,亚洲各国出血性卒中事件(许多报道中使用脑出血一词)的频率仍然很高。除以色列、伊朗、泰国外,出血性卒中事件,占亚洲国家所有卒中病例的20-30%

中国、台湾地区、巴基斯坦的缺血性卒中亚型,以小血管性疾病多见;而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发生大血管性疾病的比例更高。以色列、伊拉克、日本心源性卒中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很高。这些数据中呈现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缺少标准化。只有少量研究使用TOAST分类。大多研究是以医院为基础的登记。

时间趋势:

弄清卒中发病率、卒中类型/亚型的时间变化趋势,对预测未来预后及干预手段等方面极其重要。在这个方面,我们将提供这些亚洲国家,时间趋势的变化情况。具体如下:

(一)日本:日本,提供了亚洲卒中流行病学的最好证据之一。1950年,日本卒中致死率最高,但是随后直线下降。尽管如此,卒中仍是日本第三大的死亡原因。久山卒中登记试验,是日本最著名的队列研究之一。报道显示,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发病率随时间进展而降低;尽管20世纪70年代之前,下降趋势较为陡直,随后降低较为缓慢。

日本其它地区开展的宫古岛研究结果,提示1988-19912002-2005年间,卒中事件及其亚型的发病率没有显著改变。缺血性卒中的相对比例,随时间推进而增加;出血性卒中发病率,则稳步下降。另外,久山队列研究提示,腔隙性卒中比例,随时间进展而显著降低;但其他两种缺血性卒中亚型的发病率,变化不大。

(二)中国及香港:2010年,脑血管疾病成为中国城市第三大致死性原因,以及中国农村的首要致死性疾病。Jiang博士等研究者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出血性卒中事件逐渐下降,而缺血性卒中事件增加。 Sino-MONICA研究,分析了1994年到2004年间,北京超过14000例卒中事件,并提到卒中亚型表现出相应趋势。

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负担也十分巨大;近33-50%的卒中患者受其影响。近期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864名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病例占46.6%;同时它也是中国心脑血管患者中,最常见的血管性病变。还有证据提示,过去10年,中国心源性卒中发病率增加。另外,近期研究提示,中国香港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降低,而有报道称在35-44岁个体中,出血性卒中发病率增加。

(三)中国台湾地区:近期发布的研究显示,2000年到2005年间,台湾地区缺血性卒中相关负担,随时间进展而增加。近期数据提示,台湾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于北美洲及欧洲的白人与黑人群体;但低于中国大陆及日本。与1995年的数据相比,腔隙性卒中比率有所回升,而心源性卒中发病率降低。

(四)韩国:根据韩国卒中社会研究的报道显示,缺血性卒中住院率从2000年的64.7%增至2009年的76.1%。而出血性卒中比例,稳步降低。另外,大动脉粥样硬化仍是主要的病因,占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的36.1%。小血管性卒中发病率呈降低趋势,而心源性卒中逐渐增加。研究还提示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尽管研究期间,颅外疾病也有增加趋势。1999年到2007年间的数据提示,颅内疾病负担随时间而增加。

(五)泰国:在泰国,卒中是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1998年,一项在泰国老年群体中开展的研究显示,卒中患病率为1.12%。出血性卒中的频率从22%2003年)降至13%2012年)。另外近期数据提示,缺血性卒中亚型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百分比非常高(52.6%),是导致卒中的主要病因。

(六)马来西亚:近期研究显示,卒中是马来西亚第五大致死性疾病。马来西亚国家卒中注册研究显示,卒中类型以缺血性卒中为主,占卒中患者73.3%。这一发病率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没有发生显著改变;之前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事件占72%。小血管卒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具体从62%2003年),降至28%2012年)。

(七)新加坡:卒中是新加坡第四大致死性疾病。在2000年到2005年,卒中亚型的相对比例,没有表现出显著改变。

(八)印度:来自印度的数据显示,在卒中发病率及类型/亚型间,有一致的趋势。出血性卒中及小血管卒中频率的改变,很大一部分归因为地域差异。

(九)孟加拉国:卒中是孟加拉国第三大致死性疾病。迄今未知,没有可用的缺血性卒中亚型数据。另外,孟加拉国缺乏解决卒中时间趋势问题的相关数据。

(十)巴基斯坦:近期,由卒中工作组展开的一项多中心卒中注册研究,确认大动脉粥样硬化,为卒中最主要的亚型,占35.7%,随后为小血管性疾病。心源性卒中的比例从6-8%增至11.8%Wasay博士等研究者,使用基于医院的数据,评估了1995-2005年间颅内出血的时间趋势。结果显示,医院注册数目随时间显著增加,女性患者比例增加,发病年龄降低约5岁。

(十一)伊朗:2001年,伊朗霍拉桑卒中注册研究被展开,旨在确定南霍拉桑地区,卒中发病率及模式。20012005年间,这项研究报道的卒中发病率从84.1增至103.323/100000人·年。而卒中类型/亚型上,没有显著的时间变化。

(十二)以色列:以色列国家急性卒中调査研究(NASIS) 近期发布了相关成果,该研究纳入了6279名,来自以色列28所医院的卒中患者。结果显示,2004年至2010年间,卒中类型/亚型比例,没有很大改变。另外,作者还指出,2004年到2010年间,老年群体内的小血管卒中事件比例显著降低。

上述结果提示,大多亚洲国家,缺少强有力的流行病学数据。而卒中事件的绝对值正在增加,尽管许多国家(如日本)卒中事件的发病率正在降低。所有国家中,缺血性卒中是最主要的亚型,并且相对比例增加。过去亚洲1/3的卒中事件,为出血性卒中病例,尤其在东亚、南亚。然而,该比例随时间降低。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多东亚、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很多时候能够影响颅内动脉,并且被认为是亚洲国家,引起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一些数据提示,心源性卒中的负担正在逐步增加,尤其在中国与中东地区。

性别差异:

亚洲国家,男性与女性在风险因素以及卒中患病率上,存在差异。近期,来自韩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任何年龄段中,韩国女性房颤伴卒中事件均多于男性。并且,女性超过65岁后,将出现更多糖尿病事件。

年轻女性的风险因素,尤其在妊娠、产后具有差异。这些地区,可能为妊娠及产后卒中高发病率区域。之前的一项研究提示,亚洲5个国家中,女性妊娠相关卒中事件以皮质静脉血栓为主要原因(导致近一半的病例)。性别差异,也存在于卒中预后问题上。近期一项来自中国的研究提示,卒中预后很多方面,存在性别差异;最显著的是卒中1年后,女性依赖水平高于男性。南亚地区的女性卒中病例,很少被报道;但在南亚,卒中是导致60岁以上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

平均发病年龄与年轻卒中:

一些亚洲国家卒中发病的平均年龄(巴基斯坦59岁,中国60岁,印度63岁),低于西方国家(美国68岁,意大利71岁)。有数据提示:这些地区,卒中以及缺血性心脏疾病的发病年龄,提早近10年。2006年在伊朗展开的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提示伊朗缺血性卒中事件,较西方国家提前了10年。

一些印度的研究显示,10-15%的卒中,发生在低于40岁的群体中。Prasad博士等,回顾了印度年轻卒中事件的数据,并指出在这一年龄群体中,心源性、静脉、隐源性卒中,所占比例较高。Wasay等研究者,描述了亚洲8个国家年轻女性的卒中事件,并发现皮质静脉血栓是这一群体发生卒中的主要病因。另外,该研究发现,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源性卒中,也占有较大比例。还有研究显示,心源性栓塞,是伊朗年轻人罹患卒中的主要病因(占54%)。

结论:

亚洲国家的卒中模式,具有明显地域差异,并且随时间进展而改变。已知的是,卒中的绝对负担正在升高;因此,需要开展有效检测手段,解决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后者是这些地区导致卒中的主要病因。未来需要来自大多国家的强有力的流行病学数据,以便更好的弄清楚疾病;并计划公共干预政策,从而降低负担。

作者指出,目前亟需标准化共识或指南,来指导卒中流行病学的展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研究,应该聚焦更好的流行病学数据,从而衡量真正的流行病学负担。亚洲不同地区的比较性研究,有助于阐明特异于民族、种族的卒中机制。如果不对亚洲卒中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尤其南亚与中国),那么全球卒中负担以及卒中相关死亡事件,将无法显著降低。

这些区域,应该作为卒中相关干预及预防策略重点宣传区域。作者建议,WSO(世界卒中组织)或亚太卒中组织,应该开发或发表相关指南,并确定标准化卒中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这些努力,将有助于更好弄清楚,亚洲各个国家卒中流行病学的真实情况。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neuro20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