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 4.5 小时内采用静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然而,静脉 t-PA 治疗也存在很多的局限,包括由于酶的快速消化而导致较大的栓子无法溶解、溶栓的时间窗较窄以及脑出血和全身性出血风险等。而且因前循环近端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如果仅采用静脉内 t-PA 溶栓治疗,其获得功能独立的比例不足 4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静脉内使用 t-PA 治疗治疗,采用支架取栓器进行血栓切除术治疗可增加患者再灌注比例,并且改善患者长期功能预后。为此,来自美国洛杉矶大学卒中中心的 Saver 教授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明确已接受 t-PA 治疗的患者在扩大时间窗内联合动脉内介入治疗是否可改善患者长期预后,该研究结果发表于近期的 NEJM 杂志。
研究者将发病 6 小时内,正在接受 t-PA 治疗或已接受 t-PA 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配至两个治疗组,一组患者继续进行 t-PA 治疗(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加用支架取栓器进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治疗(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已经证实为颅内前循环近端动脉闭塞,并且存在较大的缺血核心病灶。研究主要终点指标为 90 天时患者总体残疾的严重程度,采用 mRS 量表进行评估(0-6 分,0 分为无症状,6 分为死亡)。
该研究共纳入了 39 家研究中心的 196 例患者,每组 98 例患者;且由于疗效显著而提前终止。在治疗组中,从进行影像学检查到开始介入治疗的平均时间为 57 分钟,手术结束时获得明显再灌注患者的比例为 88%。通过 mRS 评分可以看到,支架取栓器联合静脉内 t-PA 治疗可显著减少 90 天时患者的残疾程度。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获得功能独立(mRS 评分为 0-2 分)的患者比例更高。两个治疗组患者之间 90 天内死亡率或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该研究结论认为,因前循环近端动脉闭塞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且接受 t-PA 治疗的患者中,发病 6 小时内采用支架取栓器进行血栓切除术可显著改善患者 90 天时的功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