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8.16 Peterson教授:CER与循证医学理念的差异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Eric D.Peterson教授 问:您这次在脑血管病临床结局与比较效果学(CER)研究国际论坛中发表报告,这个论坛是大会首次开设,在脑血管病诊治领域有哪些典型的比较效果学研究? Eric D. Peterson:我非常荣幸参加此次会议。我在会议被邀请报告CER这一新兴概念的原因是,对于药物我们越来越关注其是否在患者中真正起效,或为何无效,我们关注患者的费 ...
-
2011.08.16 Böckers教授:突触发育与自闭症
Böckers教授 突触发育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正常人思考时也在发生。突触发育大约需时11分钟。 突触后ProSAP蛋白有很多超家族成员,其在蛋白与蛋白互相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ProSAP蛋白在突触发育早期就开始表达,因为其有重要的结构域——SAM结构域,所以起到了细胞骨架作用。实验证明,SAM结构域能发挥蛋白-蛋白之间的支架作用,并呈锌离子依赖 ...
-
2011.08.16 Arnim教授:痴呆的生物标记物
Arnim教授 痴呆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越来越重的负担,虽然中国目前的痴呆发病率比北美及西欧国家要低,但每年的新增人数较欧美为多,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将继续呈显著上升趋势。 其实,在临床出现痴呆症状数年之前,神经元及生物标志物便已开始发生变化,如神经元完整性的破坏、淀粉样斑块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等。在此,Arn ...
-
2011.08.16 胡治平教授:高尔基体与神经系统疾病
胡治平,男, 44岁,湖南衡阳人,汉族,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中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神经病学“感染性脑损伤与脑保护”研究方向负责人。湖南省脑血管病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神经科学会委员,中华神经科康复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委员会委员,美国科协会会员( AAAS),国际神经病学神 ...
-
2011.08.16 杜怡峰教授:Alzheimer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三)
丁香园站友:请问早期AD患者早期只有轻微记忆损害,是否用药呢?除了安理申美金刚之类的还能用什么药?另外有什么具体活动(让患者自己做的)可以预防疾病进展呢? 答:非药物干预:群体性社会活动、认知功能训练、控制危险因素、增加叶酸、胆硷和B12摄取。但需依病人情况而定。 丁香园站友:现在有许多研究表明AD发病过程中,小胶质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大量激活,可否通过检查脑中的活化小胶质细胞来 ...
-
2011.08.16 于挺敏教授:原发性头痛最新分类解读
现任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病学及精神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专业学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东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交流协会委员、吉林省及长春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 ...
-
2011.08.16 程焱教授: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
程焱教授 男,1955年3月出生,浙江省湖州市人,主任医师,共产党员,医学博士,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医疗系,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享 ...
-
2011.08.16 陈生弟教授:神经退行性疾病转化研究的初探
陈生弟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副书记、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于197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系,1986年和1991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2月-1996年3月和2001年4月-6月以访问学者、博士后和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神经科从事课题研究及临床进修。 &nbs ...
-
2011.08.16 郭继鸿教授:心律失常治疗理念的新转变
郭继鸿教授 1978年至1987年在同济医科大学从事医疗及科研工作,并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其间1987年调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事心电生理学研究。作为教学院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先后培养了数十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数百名进修医师,为心脏电生理学、心脏起搏 ...
-
2011.08.16 吴志英:肝豆状核变性的分子机制及诊疗建议
神经精神症状是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重要表现之一 肝豆状核变性在欧美人群中发病率为1~3/10万,基因携带率为1/90,而其在东亚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发病率更高,韩国报告发病率达1/3000,我国台湾报告基因携带率为3/100,香港估计发病率为1/5400,内地尚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但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发病率可能更高。 肝豆状核变性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13q14.3,编 ...
- os
- 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