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在大动脉粥样硬化中更有效

2016.02.27他汀类药物在大动脉粥样硬化中更有效

Eurology 杂志 2016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卒中发病前的他汀治疗与住院期间神经功能改善相关,且与 30 天内的良好预后相关,可有效减少卒中死亡率及复发率。

袁云教授谈神经系统罕见病诊治思维

2016.02.23袁云教授谈神经系统罕见病诊治思维

2015年11月28日,在2015年度第3期神经病学时间会议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袁云教授带来《神经系统罕见病诊治思维》。

高分辨率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技术可有效诊断 CIDP 患者

2016.02.22高分辨率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技术可有效诊断 CIDP 患者

近年来,高分辨率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技术提高了周围神经显像的清晰度,成为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有效手段。

2016 ISC:脑室出血患者采用Tpa治疗或更有效

2016.02.222016 ISC:脑室出血患者采用Tpa治疗或更有效

脑室出血该怎么治疗?在 2016 国际卒中会议(ISC )上,来自约翰霍普金斯的学者报道的研究结果指出,给脑室出血的患者来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可减少致残率。

2016 ISC:颅内动静脉畸形或顺其自然更好

2016.02.222016 ISC:颅内动静脉畸形或顺其自然更好

颅内动静脉畸形到底是谁的「菜」?2016 国际卒中大会(ISC) 大会报道了 ABURA 研究长达 5 年的随访发现也许顺其自然更好。

2016 ISC:CREST 研究 10 年显示内膜剥脱术仍是主流

2016.02.222016 ISC:CREST 研究 10 年显示内膜剥脱术仍是主流

2016 年的国际卒中会议(ISC)上,CREST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置入血运重建)研究10年发现,虽然支架可以作为替代治疗,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仍然应是主流治疗方案。

2016 ISC:颈动脉存在不稳定斑块一侧或更易发生卒中

2016.02.222016 ISC:颈动脉存在不稳定斑块一侧或更易发生卒中

2016 国际卒中会议(ISC)在卒中影像的论坛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颈动脉MR检查存在不稳定斑块的那侧更容易卒中,此处的不稳定斑块指斑块内出血的斑块。

神经肌肉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

2016.02.21神经肌肉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

神经肌肉超声用于周围神经和肌肉的显像,比 MRI 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应用范围涉及各种周围神经和肌肉疾病的诊断以及注射治疗的引导。

2016 ISC:天使之城 卒中饕餮

2016.02.192016 ISC:天使之城 卒中饕餮

2016 年国际卒中会议(ISC)的会议日程公布。

顺着时间轴分析重症病人继发脑部病变原因

2016.02.19顺着时间轴分析重症病人继发脑部病变原因

对于出现继发性脑部病损的重症病人,可通过时间轴分析症状,基于「因果论」筛选可疑因素,向有经验医生咨询或进行文献例证,获得相对合理的诊断。

2016 ISC: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治疗研究新进展

2016.02.182016 ISC: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治疗研究新进展

2016 年 ISC 大会报道发布了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并不比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差,许多研究发现降低血糖、血压及强化他汀治疗等方法也可减少卒中发生。

2016 ISC:糖尿病药物可减少卒中后心脑血管事件再发

2016.02.182016 ISC:糖尿病药物可减少卒中后心脑血管事件再发

2016 年 ISC 大会报道发布了将降糖药用于卒中患者,可神奇地降低心脏事件及卒中再发的风险,此 IRIS 研究结果同时在新英格兰杂志在线发表。

腓骨肌萎缩症的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

2016.02.18腓骨肌萎缩症的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

腓骨肌萎缩症(CMT)的致病基因多样、表型复杂,除外康复治疗、矫形手术和对症治疗外,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但目前用于治疗 CMT 分型的数类药物已经陆续步入了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阶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2016.02.18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尽早开始积极的治疗可以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良药何时不能用?

2016.02.17「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良药何时不能用?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头颅弥散加权像上的「无情环」:环形高信号诊断要点

2016.02.15头颅弥散加权像上的「无情环」:环形高信号诊断要点

弥散加权像(DWI)上部分病灶有环形高信号现象应如何诊断?笔者结合临床遇到的病例整理分享给大家。

2016「帕金森时间」精品学术活动

2016.02.142016「帕金森时间」精品学术活动

2016 年 7 月 2 日,神经病学时间的「帕金森时间」将在北京首次举办,由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华西医院、丁香园主办。

「面具」下的痛:帕金森病的疼痛诊治要点

2016.02.14「面具」下的痛:帕金森病的疼痛诊治要点

帕金森病人在不同病程阶段经历过程度各异的疼痛。导致帕金森病人疼痛的原因各异,形式多样,那么为什么帕金森病容易导致疼痛,又应如何评价和治疗?

外周血外泌体内α突触核蛋白有望成为帕金森生物标志物

2016.02.04外周血外泌体内α突触核蛋白有望成为帕金森生物标志物

外周血外泌体内的α突触核蛋白或许能够成为帕金森病的一种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该蛋白的评估方法很可能会成为诊断和评估帕金森病的临床方法。

脑皮质病变的定位诊断:合理分析症候推测功能障碍部位

2016.02.04脑皮质病变的定位诊断:合理分析症候推测功能障碍部位

遇到皮质病变的患者需要根据有限的认识对临床症候进行分析,推测可能的皮质功能障碍,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并对影像学结果进行相对合理的解读。

节后上班不开心?学会情绪管理 迎来美好人生

2016.02.02节后上班不开心?学会情绪管理 迎来美好人生

我们将教授大家一个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个小技术,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不顺心和消极情绪,实用指数高到爆表。

滤泡辅助性T细胞或在重症肌无力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016.01.30滤泡辅助性T细胞或在重症肌无力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系统参与,主要累及突触后膜 AchR 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 MG 患...

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进展述评:微创治疗或更有优势

2016.01.30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进展述评:微创治疗或更有优势

胸腺切除在治疗重症肌无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最初的胸骨纵行切开、小切口胸腺切除,发展到如今的微创手术,包括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机器人辅助胸腺切除术等。

赵玉英副教授谈遗传代谢病与脑血管病的临床联系

2016.01.29赵玉英副教授谈遗传代谢病与脑血管病的临床联系

2016 年 1 月 23 日,在 2016 年神经病学时间系列活动——「卒中时间」(济南站)会议现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赵玉英副教授分享了《遗传代谢病与脑血管病》,并接受了丁香园的提问。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血清抗体阳性者或更易向全身型转化

2016.01.26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血清抗体阳性者或更易向全身型转化

2015 年的最新研究显示,影响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转变为全身型的危险因素包括胸腺增生、血清抗体阳性以及共病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但仍需要研究数据的进一步支持。

上一页 1 2 3 ... 5 6 7 ... 23 24 25 下一页 到第